【頤和園】
是當時「垂簾聽政」的慈禧太后長期居住私離宮,兼有宮和苑的雙重性質。始建於西元1750年,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,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。這座古典園林素以規模宏偉、嬌麗多姿而享有盛名。園內有亭、台、樓、閣、宮殿、寺觀、佛塔、水榭、遊廊、長堤、石橋、石舫等100 多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,苑林區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。1998年11月被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
【圓明園】
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(康熙四十八年),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。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,拓展原賜園,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、六部、軍機處諸值房,欲以夏季在此“避喧聽政”。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、改建之外,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,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。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。嘉慶朝,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,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。道光帝時,國事日衰,財力不足,但甯撤萬壽、香山、玉泉“三山”的陳設,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,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。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,文物被搶掠,同治帝時欲修復,後因財政困難,被迫停止,改建其它建築。八國聯軍之後,又遭到匪盜的打擊,終變成一片廢墟。
【天壇】
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,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以後經過不斷的改擴建,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。天壇占地達273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、圜丘、皇穹宇、齋宮、神樂署、犧牲所等。天壇公園現有面積為205萬平方米,保存有祈穀壇、圜丘壇、齋宮、神樂署四組古建築群,有古建築92座600餘間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、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天建築群。
【天安門廣場】
天安門廣場位在北京市的市中心,因廣場北方的大門而得名,可容納百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;天安門建於西元1417年,原名為承天門,至西元1651年改建後才稱為天安門,從初建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,整座建築表現出一種皇權至尊的威嚴;天安門廣場每天日出時會有國旗班戰士們升旗的儀式,這已經成為北京的一大景觀。
【故宮】
北京故宮,舊稱紫禁城,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。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,也是世界現存最大、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。
故宮的建築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,南北取直,左右對稱。
依據其佈局與功用分為“外朝”與“內廷”兩大部分,以乾清門為界,乾清門以南為外朝,以北為內廷。外朝乙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,其中三大殿中的“太和殿”俗稱“金鑾殿”,是皇帝舉行朝會 的地方,也稱為“前朝”。
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、舉行盛典的地方。內廷以乾清宮、交泰殿、坤甯宮後三宮為中心,兩翼為養心殿、東六宮、西六宮、齋宮、毓慶宮,後有禦花園。
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。內廷東部的甯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。
內廷西部有慈甯宮、壽安宮等。此外還有重華宮,北五所等建築。庭院深邃,建築緊湊,自成一體,秩序井然。